物联网工程专业选课指导分册
制定:王侃 审核:王怀军 批准:宋霄罡
一、专业编号、名称
080905 物联网工程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国家发展和建设总体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数理、物联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物联网工程前沿领域发展的能力,能够进行物联网系统设计、开发与实践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达到下列目标:
① 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行业标准和法规,能够履行物联网工程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综合考虑法律、环境、社会、文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解决工程问题,服务国家与社会;
② 具备较强的工程项目实施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物联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独立从事物联网工程领域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③ 具备良好的工程研究能力,并能够跟踪物联网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技术,能对物联网工程领域工程项目提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④ 具有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有效地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并在团队或跨文化环境中作为技术骨干或主要负责人发挥有效作用;
⑤ 具备终身学习和拓展知识的能力,能够洞察物联网新兴技术与应用,不断适应职业发展,能够在物联网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持续的职业竞争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合格的毕业生应达到如下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和物联网工程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针对物联网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研究与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现代工程工具的运用以及项目管理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物联网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毕业生同时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具体地说,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如下: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1:具备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理解物联网系统体系结构的特点,并能应用于物联网应用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抽象、表述和建模之中;
指标点1-2:能够将数学、计算、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物联网应用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模型推理和求解之中;
指标点1-3: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推演分析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第一性原理,运用计算思维方式识别、思考与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第一性原理,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问题分解;
指标点2-2:能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指标点2-3:能够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分析评价多种方案,寻找最优的解决途径,综合考虑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和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或单元(模块),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从健康与安全、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等角度考虑可行性。
指标点3-1: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或单元(模块)的设计方法,能够根据系统需求,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方案的各种因素;
指标点3-2: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考虑不同的软硬件系统实现方案,能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系统实现;
指标点3-3:能够在方案的设计和开发环节,体现较强的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文化等角度考虑可行性,优化方案。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物联网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考虑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实验的安全性;能够分析与解释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对其中的感知、接入、处理模块进行理论及建模分析;
指标点4-2: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制定实验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指标点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搭建实验平台,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中感知、接入及处理等方面的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5-1:掌握常用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常用的现代工程工具、信息技术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5-2:能恰当使用软件技术和仿真与开发工具,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
指标点5-3: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工具,模拟和预测其问题,并能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在解决物联网工程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工程实践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6-1:熟悉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政府对物联网行业鼓励性和限制性政策,具备相关工程规范化能力及质量意识,能够通过案例及实践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指标点6-2:能够识别、分析和评价物联网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6-3:能够针对具体的物联网工程实践,评价其资源利用效率、安全防范措施与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评价其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伦理和职业规范: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意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在物联网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履行责任。
指标点7-1:了解中国国情,理解人文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指标点7-2: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与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具有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指标点7-3:在物联网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承担质量、安全、公共利益和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8)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样化、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指标点8-1:能够理解多学科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含义和作用,承担不同角色,能够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发挥个体的专业优势;
指标点8-2: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执行力,具有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和组织的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9)沟通:能够针对物联网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用户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指标点9-1: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倾听与理解应用需求,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适应工作以及人际环境的变化;
指标点9-2:能够依照相关的行业规范和工程标准,撰写物联网工程相关技术文档(如系统分析报告、设计报告和测试报告等),并能清晰地陈述文档的主要内容及准确回应指令;
指标点9-3: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阅读和翻译物联网应用领域的专业问题,理解、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并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行业热点问题。
(10)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相关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指标点10-1:熟悉物联网工程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项目范围、时间、成本与质量等工程管理及经济决策问题,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指标点10-2: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掌握物联网应用领域常用项目管理工具的部署和使用方法,并能在项目管理中进行应用。
(11)终身学习:针对物联网工程最新发展方向与技术,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理解广泛的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适应新技术变革,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指标点11-1:能够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能进行自我评价,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规划;
指标点11-2:能够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适应物联网工程领域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变革。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离散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计算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与接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导论、物联网导论、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RFID原理与应用、传感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应用实践、物联网应用技术(校企)、信息安全技术、人工智能导论和机器学习基础等。
五、专业方向、学制与学位
本专业内不再细分专业方向。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所授学位类别:工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取得的最低学分:177分,其中包括:①必修课153个学分;②院级选修课15个学分;③校级选修课9个学分,其中学分类别要求按《校级选修课的有关规定》执行。
必修课中有11.5个学分为不计费学分,不收学费,但必须完成。包括思政课6个课外学分,劳动教育课外学时1个学分,创新学分2学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外实践和劳动教育两门课2.5个学分。
七、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
培养目标① |
培养目标② |
培养目标③ |
培养目标④ |
培养目标⑤ |
毕业要求1 |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